民國時期旗袍的文化意蘊
發布日期:2021/08/31
從民國期間旗袍的發展來看,它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繼承保持,對西方的思想觀念與制衣技巧的吸收形成了穩定的現代旗袍形式,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女性傳統服裝,表現了獨特的中國女性韻味,具有東方女性的象征風格。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
1.自然簡單美
民國期間各種國內外思想匯聚,對人們的著裝給以啟發,使得旗袍化煩冗為簡約。張愛玲曾指出:“總之,這筆帳完全是減法?!薄拔覀兊臅r尚史,簡而言之,是這些裝飾物品的逐漸減”。[2]這體現了旗袍的簡約性、自然之美,在裁剪上強調與女性身體曲線吻合,滿足功能性,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與堆砌,線條流暢,結構簡潔,色調素雅單純,是文化精神的外化,是人的思想由被束縛走向解放的過程。
2.形體曲線美
服裝著裝的效果最終體現在“衣”與“人”的統一關系之中,而民國時期的旗袍在受到西方著衣觀念的影響下,主張形體曲線美。旗袍以人體為主要設計對象,設計含蓄端秀,“露”而不“妖”,解決了“遮蓋”與“顯露”這一對立統一的矛盾,襯托東方女性窈窕的身姿。將人體輪廓曲線勾描,從而達到美與人體自然曲線的有機結合,散發出迷人的魅力。
3.自由多樣美
由于服裝面料的增多,民國時期旗袍款式變化繁多,更趨于現代化和多樣化,如: 披肩的旗袍、中西式的旗袍等。旗袍的款式、造型、穿法上的多樣變化,不但體現了追求自由多樣的美,而且體現了對封建禮教的質疑甚至拋棄,主張個性的解放,展現人性的覺醒。
如上分析,我們可以看出民國時期旗袍的文化意蘊博大而精深,仍在現代服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影響深遠。